丹江口是沧浪文化的源头

时间:2021-08-18      




禹贡山川总会之图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藏于丹江口市 该图出自宋毛晃所著《禹贡指南》。此图与九江东陵彭蠡北江之图同为本书的附图,沧浪注于汉江的均州处,为“均沧浪”。


沧浪绿水清光绪十年(1884年)《续辑均州志》 藏于丹江口市 此图为均州八景之“沧浪绿水”。


 

  四千年前,大禹到沧浪治水;两千五百年前,孔子到沧浪闻孺子歌;两千三百年前,屈原到沧浪与渔父歌,沧浪由此出现在诗人的笔下,形成了沧浪文化。而今,国内八个地方有沧浪地和沧浪文化的元素。究竟哪一个地方是中国沧浪地的源头,哪一个地方是沧浪文化的源头?千百年来,众说纷纭,长期无定论。现以详实的史料、图画、景点、遗址、文物考证证明:均州(今丹江口市)地域是中国沧浪地的源头,均州(今丹江口市)是中国沧浪文化的源头。

  沧浪史考略

  1、《尚书·禹贡》记: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,又东为沧浪之水。

  2、《孟子·离娄上》记:孺子歌曰: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。孔子曰:小子听之,清斯濯缨,浊斯濯足,自取之也。

  3、司马迁《史纪》卷二,夏本记二记:大禹治水,导沧浪之水。卷八十四,屈原列传记:屈原在沧浪与渔父歌。

  4、班固《汉书·地理志》卷二十八上记:大禹沧浪之水,屈原沧浪与渔父歌。

  5、郦道元《水经注》卷二十八:武当县西北四十里,汉水中有洲,名沧浪洲。

  6、唐《括地志》卷七,均州:均州武当县有沧浪水,庾仲雍《汉水记》云,武当县西北四十里的水中有洲,名沧浪洲也。嶓冢山水始出山沮洳,如曰沮水,东南为漾水,又东为沔水,至汉中为汉水,至均州为沧浪水。

  7、唐《元和郡县志》卷二十四记:汉水去武当县西北四十里,水中有洲名沧浪洲,即《禹贡》云又东为沧浪之水。

  8、北宋《太平御览》地部三十四,《隋图经》曰:汉水迳琵琶谷至沧浪洲,洲即渔父棹歌处,庾仲雍记云谓之千龄洲。《荆州图经》又曰: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江中有沧浪洲,长四里,广十三里,《禹贡》称汉水东流为沧浪水,疑此洲是也。

  9、南宋《禹贡指南》记: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,又东为沧浪之水。汉水,沧浪之水,《水经注》曰,武当县西北四十里,水中有洲,名沧浪洲。武当今均州。

  10、南宋《禹贡山川地理图》,古漾汉图《禹贡》漾汉正派在汉中,今汉水东流南入既与经同。沧浪在襄阳均州。

  11、南宋《书集传》之《禹贡九州与今州郡之图》中有汉水、沧浪、均州。

  12、南宋《舆地纪胜》卷八十五,均州:其山武当,其浸沧浪,东连襄沔,西徹梁洋,南通荆衡,北抵襄邓(均州图经记)。汉水,《元和郡县志》云,武当县北四十里,水中有洲,名沧浪洲。沧浪水《元和郡县志》云:在武当县即《禹贡》沧浪之水也。沧浪洲,《隋图经》云,汉水经琵琶谷至沧浪洲即渔父歌处。

  13、南宋《禹贡说断》: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,又东为沧浪之水【在今均州武当县】。郦氏(郦道元)曰,武当【今隶均州】县西北四十里,汉水中有洲,名沧浪洲。

  14、明《禹贡图注》: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,又东为沧浪之水。漾水名出嶓冢山,至武都为汉,又东流至武当为沧浪之水。

  15、明《三才图会》:出(均州)大东门望江东岸,巨石屹屹山麓,昂耸如马首,平如几,高数十尺,其上有亭曰“沧浪亭”,可濯,可泳,可壶,可弈,景绝似严濑钓台。亭中下率江岸左行百余步,上有观音阁,阁后有小石洞,洞广步有半,甚森爽。出阁道拏舟顺流行六七里,抵龙山,山广亘江口,上有禹王庙一,玉皇阁一,卧龙亭一,下有三义庙一,皆附宫,可观游流者。

  16、清《明史》卷四十四:均州,洪武二年七月,以州治武当县省入,南有武当山,永乐中尊为大岳太和山,山有72峰,36岩,24涧,北有汉江,一名沧浪水。

  17、清《禹贡锥指》卷十四: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,又东为沧浪之水。均州武当县西北四十里,水中有沧浪洲,又名沧浪水。渭按武当汉属南阳郡,今为均州,属湖广襄阳府。

  18、清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七十九:均州,汉江州北四十里,自郧阳府流入,又东南流入光化县。志云,汉水在州境,亦名沧浪水,《禹贡》又东为沧浪之水,正谓此矣,水中有沧浪洲,或伪为千龄洲。

  19、民国《清史稿》卷六十七:均州南武当,一曰太和,亦曰参上山,明时尊为“太岳”。浪河、曾水并出焉,汉水自郧远河口入,又东为《禹贡》沧浪之水。

  20、明《敇建大岳太和山志》:沧浪亭在汉江之浒(卷五),自玄帝升天后至唐虞世季禹治水经其麓(卷十二)。

  21、明《大岳志略》:禹迹亭在禹迹池上,禹迹池在禹迹桥南,禹迹桥在紫霄宫前(卷三)。出(均州)大东门望江东岸,有巨石立于山麓,其上有亭曰“沧浪亭”(卷三)。沧浪亭在州东门外江上,禹王庙在龙山上(卷三)。

  22、明《大岳太和山志》:沧浪亭在州东门外,汉江东即古所谓孺子歌处(卷一)。

  23、明《大岳太和山志》:沧浪亭在州东门外,汉江东即古所为孺子歌处(卷一)。

  24、清《武当山部汇考》:沧浪亭在州城东门外,汉江东,旧志云古孺子歌处。禹迹池在紫霄宫前,昔神禹导山至此。禹王庙在龙山顶,《水经注》所称龙巢山,林木秀茂,隆冬不凋,是下有险滩,名曰铁炉,相传神禹导水到此,迄今江心巨石下,有大铁圈居焉,冬涸捕鱼者常见之。沧浪洲在汉江滨,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云:武当县北四十里有洲,曰沧浪洲,水曰沧浪水,即其地也,后人修建沧浪亭于对江石崖上。

  25、清《大岳太和山纪略》:沧浪亭在州东门外江东,石壁上刻“孺子歌处”四个大字,旧志云孔子听孺子歌。

  26、民国《续修大岳太和山志》:沧浪亭在州东门外汉江东,石壁上刻有 “孺子歌处”,旧志云:孔子在此听《孺子歌》。

  27、清《均州志》:唐虞帝尧相舜使禹治水,《禹贡》曰“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,又东为沧浪之水”,郦道元云,武当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,曰沧浪洲,水曰沧浪水,今均州沧浪亭是其地也。

  28、清《续辑均州志》:襄阳府志云,汉水重浊与大河相似,自均州以下水为之一清,故为“沧浪之水”。沧浪亭在州东北三里滨汉江,《水经注》于此载渔父沧浪之歌,今有“孺子歌处”四个大字刻于崖石,沧浪绿水为八景二。禹迹亭在太和山紫霄宫前,下有禹迹池,相传大禹曾来此。

  沧浪图考略

  沧浪景点遗址文物考略

  4000年前,大禹治水来到均州沧浪,先在龙山察看汉水情形,进而又从龙山顺曾河进入武当山,察看汉水水系,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,先导武当山沟壑之水经曾河流入汉水,又在龙山指挥劈开了堵住汉水河道的龙山部分,治理了均州沧浪的水患;2500年前,孔子率弟子来到均州沧浪闻孺子歌;2300年前,屈原在均州沧浪与渔父歌。这里留下了很多纪念大禹、孔子、屈原在沧浪的景点遗址和文物。

  1、龙山,这里是当年大禹指挥治水的沧浪地。

  2、龙山咀、龙口镇、龙口村等皆为均州先人纪念大禹治水而取的地名。

  3、禹王庙:宋代先民在龙山顶上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修建了禹王庙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毁,现遗址周围还有很多砖石等建筑构件。

  4、“禹王庙”砖,宋代修建禹王庙,官方民间都非常重视,建筑构件统一标准制作。现收集到一块当年专门为建禹王庙而烧制的砖,砖上“禹王庙”三个字清晰可见,这块禹王庙砖现存丹江口市博物馆,是珍贵的历史文物。

  5、禹迹池:武当山紫霄宫前的禹迹池在道藏和《大岳太和山志》中均有记载。宋代,武当山先民为纪念大禹治水到武当山而建。原禹迹池面积达一亩。武当公路穿池而过,使禹迹池成现在的规模。

  6、禹迹桥:禹迹桥在禹迹池北,与禹迹池同时建造,现桥保存基本完好。

  7、禹迹亭:禹迹亭与禹迹池、禹迹桥同时建造制作,是铜铸。禹迹亭原置于禹迹池中,现藏于武当山博物馆,是珍贵的历史文物。

  8、禹皇庙:禹皇庙在均州城南,西临曾河,此庙是为纪念大禹沧浪治水而建,始建于宋代,淹没前殿宇保存完好,现没入水中。

  9、沧浪亭:均州沧浪亭建于北宋治平元年(1064年)以前,距今至少也有950多年。历史上多次被毁,明、清又多次修建。现存的沧浪亭是光绪年间重建的。这是均州沧浪地标志性的古建筑,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没于水中。原址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,是均州沧浪的核心区。

  10、均州东山沧浪记碑:此碑是沧浪石门中的一块记事碑,史称均州沧浪东山记碑,为明万历三年(1575年)中大夫郡人元麓陈诏撰文刻碑。碑存沧浪亭右后山上的一块平坦地上,碑文刻字依稀可辨,碑文490字,《续辑均州志》有记。现石碑随石柱倒在地上。这是沧浪地宝贵的历史文物,应加强保护。

  11、沧浪亭遗址摩刻,均州沧浪亭自宋代修建以来,其上、下、左、右的崖壁上留下了大量的石刻,其中有:

  (1)沧浪亭石壁题刻,90字,北宋治平元年(1064年),军事判官景观书。

  (2)沧浪亭石壁下游亭记事刻,63字,北宋宣和七年(1125年),均州州守陆恺等同游。

  (3)沧浪亭石壁下游亭记事刻,99字,南宋嘉定十年(1217年),郡太守应谦等同游。

  (4)沧浪亭摩崖游亭石刻,58字,明洪武二十七年 (1394年),伯琼李将军等同至。

  (5)沧浪记碑在凭虚亭后,明嘉靖年李芳撰。

  (6)“元览”二字石碣,在凭虚亭后,岭南梁岳正书,万历年。

  (7)“沧浪”二大字石碣,在沧浪亭后,先生撰书,无年号。

  (8)“孺子歌处”四字,“沧浪适情”四字正书,在沧浪亭前石壁。

  (9)“碧云”二大字正书,“沧浪”二大字篆书,在沧浪亭右最高处石壁。

  (10)“拱极”二大字,在沧浪亭左,石平广方丈,字高数尺,南对太岳。以上摩崖无年号、书者姓名。

  (11)万古流芳石刻:万古流芳石刻的题字与落款成竖排排刻,落款在题字下左方,字体为繁体宫格体,落款为“大明嘉靖丁亥太监李瓚书。”该摩崖石刻通高约6米,通宽约0.8米,其中 “万古流芳”四个字每字高约1米,宽约0.8米,落款字体较小。

  以上11处摩崖石刻是沧浪文化的宝贵历史文物,有很高的历史价值,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,这些石刻已永存水中。12、恨陡坡:恨陡坡位于丹江口市习家店镇的方山下,传说 “恨陡坡”一名来自楚国屈原。此坡原为行陡坡,屈原曾上坡,因坡陡,而力不从心,又转回了。渔父见到后问: “屈大夫,你怎么又转回来了?”屈原说: “可恨坡太陡。” “恨陡坡”从此得名。后人为纪念屈原,在此建碑,在碑旁建土地庙,后被毁坏。

  13、为纪念屈原而取的地名:

  ①屈原河口滩。②屈原滩,在沧浪洲上。③屈源河(“原”和“源”相通),在均州西北,水出汉江。④濯缨坊,在平安街。

  14、划龙船:每年端午节,均州人为纪念屈原,都会举行划龙船、吃粽子的活动。

  中国沧浪地沧浪元素信息一览

  序

  号

  历史地名现在地名沧浪地沧浪元素信息

  1 武昌兴国州湖北阳新沧浪亭 沧浪烟雨

  2 安陆沔阳州湖北仙桃沧浪水 沧浪馆

  3 常德龙阳湖南汉寿沧浪之水 沧港

  4 鲁之峄县山东枣庄沧浪渊 孺子桥

  5 苏州沧浪亭江苏苏州沧浪亭 沧浪文化

  6武当、均州沧浪湖北丹江口沧浪 沧浪洲 沧浪之水 沧浪歌 沧浪亭 沧浪渡 沧浪绿水孺子歌处沧浪文化

  7 竹山沧浪湖北竹山沧浪山沧浪文化

  8 郧县沧浪湖北郧县沧浪山沧浪文化

  丹江口市历史沿革

  序号 地域建置名 起止年代 跨越年 备注1 沧浪(洲) 夏商周,前2200-前475年 1725年 地名2 均陵 战国,前475-前221年 254年 地名3 武当县秦王政二十六年 (前221年)-明洪武二年(1369年)1590年 建置4 均州 明洪武二年-民国元年(1369-1912年) 543年 建置5 均县 民国元年(1912年)7月—1960年7月 48年 建置6 丹江县 1960年7月-1960年11月 4个月 建置7 光化县 1960年11月-1962年6月 1年7个月 建置8 均县 1962年7月-1983年 21年 建置9 丹江口市 1983年8月-2010年 27年 建置合计夏朝至今 4213年 至2012年秦朝建置至今 2234年 至2012年

  注:隋开皇五年(585年)始称均州,后四废四兴均州。时均州领县:武当县、郧乡县(郧县)等。

  【作者简介】王永国(1947-),男,郧县人,汉江集团铝业公司退休干部,主要从事《均州志》、《武当山志》、中国商用数字、沧浪文化等研究。